国产芯片崛起之路,替代国外芯片的故事

真我
2023-05-24

我们公司是做汽车用品的,自己研发,自己设计ID,自己开模,然后产品主要卖到美国和欧洲。


不是我们不卖国内,主要是我们的产品定位中高端,价格较高,在京东和天猫没啥竞争力,所以只好卖到国外。


汽车用品很多是电子产品,涉及到控制的,你就要用MCU(嵌入式处理器),我们之前主要用的ST(也就是意法半导体)的MCU,极个别产品用瑞萨(日本)和TI(美国)的MCU。


其实不是我们不爱国,是ST确实好用呀,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1、ST的教育渗透做得好,他们免费给各个高校提供实验仪器,其中的MCU就是用的ST自己的产品,使学生在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用他们的MCU、SDK(开发包),学生毕业成为研发工程师之后,自然就会偏向于选用他们家的MCU。


2、国外的MCU的SDK全,功能稳定。比如我们研发工程师给我讲的一个例子,比如说触摸功能,国内的MCU也有SDK支持,但是如果你手指上有水或者有油污,那么可能就会出现触摸没有反应或者误触的情况。而ST的SDK就可以完美的避免这个问题,你的代码只要直接用ST里面的相应函数功能,不用知道是怎么搞定的,反正就OK了。


3、国外大品牌的MCU,有很多程序代码例子可以去借鉴(或者直接说抄袭),这会直接加快产品开发进度。而国内MCU的相关程序代码例子不多,适配和调试的时间就很长。


因此,不是我们不爱国,而是现实情况逼着我们一直用ST的MCU。就算贸易战开始之后,我们还一直有侥幸心理,觉得只会是华为这种大公司被制裁,我们这种小公司永远不会有啥问题。换MCU费时费力,还得把原来稳定的PCBA重新搞一遍,很可能还有品质隐患,所以我们一直用ST。


但疫情发生之后,特别是21年开始,进口MCU的价格飞速上升,一个ST 32位的MCU,原来8-9块钱一个,最高价涨到150多块钱一个,而且无法保证交货时间,甚至半年都不一定能交货。我们一个产品的利润都没有这么多,如果我们继续采用进口的芯片,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我们会直接因为亏损倒闭。


最后迫不得已,改用了国产兆易创新的GD32,虽然GD32也涨价,但是他们家没涨之前是5-6块多钱,后来21年涨到35-40块钱,但比ST的150多好太多了呀。


兆易创新虽然宣传说是可以直接PIN TO PIN替代ST的芯片,但其实代码和电路板也还是要改要调试的。搞了2个多月,功能基本稳定了,和ST的库存产品混着卖了3-4个月,卖完之后后续就一直在使用国产的GD32了。


现在的情况是,因为很多和我们一样的公司不再使用ST公司的MCU,加上半导体行业不景气,ST公司又开始降价,现在又把价格降回到个位数了,GD32比ST的32位芯片大概便宜2块钱左右。


可是我们公司的工程师再也没有人提出过要用回ST的MCU了。原因有如下几个:


1、使用过GD32之后,发现完全能满足我们公司产品需求。


2、后续的电控方案都是使用GD32来开发的,而且已经稳定,如果换用ST的芯片,也得重新折腾一次,谁也不是没事闲着呀。


3、国产芯片的交货比进口芯片好太多了。


4、毕竟还便宜2块钱。


我们公司在深圳一个科创园区里面,我们科创园区的物业搞了一个老板群,里面将近400个公司负责人。

因为大多数都是做电子产品的,有次聊起这个话题,发现大概80%-90%的产品已经改用了国产MCU,剩下的是确实国产MCU没法满足功能需求的。


以上,就是我们公司改用国产芯片的过程。我作为老板,经历了整个过程,感触良多,我认为国产芯片一旦起来,欧美日韩真的就再也没机会了。当然,其中一些具体的情况,我肯定不如研发工程师和采购了解,如果有不太准确的地方,请大家见谅。


观后语:


吹吹风:

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了头,胜利就在前头。


夏天之前是春天:

华为、中兴的数据产品当年刚出来的时候,那质量简直无语了。给思科提鞋都不配。

举个栗子,PLA因为国防的原因,只要有国产替换就马上换成国产的交换机,因此中兴的机器很早就进了xx大楼,但质量太次了,动不动就死机。为了避免频繁死机,只好给这些机器配备三班倒的专班。

好就好在,中兴是国内企业,他们就在墙外宾馆设了一个维护组,墙内一有问题尼玛进院支持。就靠着人力支持战术,今天的华为中兴数据产品怕谁啊。


还有华为支持运营商,他们直接把办公室设置在了运营商大楼里,电话随叫随到,就算一开始机器质量差一点,你们说,相比当年的拿工时费的诺西、爱立信,运营商愿意用谁的?


他大爷:

国产芯片替代基本都是这个过程。

他们有技术可以吊起来卖,从0到1艰难,但我们的市场是巨大的,国产芯片机会是巨大的。路,中国人踩出来了,就是阳光大道了。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