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硅谷叛逆者到芯片霸主——AMD逆袭Intel的史诗

牛财金
2025-03-15

20多年前,在电脑城DIY电脑攒机是非常流行的景象。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CPU是电脑主要配件,当时最主要的CPU就是Intel和AMD,而英特尔是主流,卖的贵,而AMD性能不如Intel, 但是便宜。二十多年过去了,历史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当年的配角AMD变成了今日的霸主,当年的老大Intel流落到被收购的边缘。

AMD,这个当年打不死的小强,是如何完成惊天逆袭的?

创业:硅谷的叛逆者(1969-1982年)

“在仙童的灰烬中重生”

1969年,杰里·桑德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车库里,用7.5万美元风险投资和自己的销售天赋,创立了Advanced Micro Devices(AMD)公司。这位曾因晋升受挫而愤然离开仙童半导体的销售天才,带领7名前仙童员工,以“第二供应商”为名,为其他芯片公司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替代产品。

图片

图1. AMD创始人桑德斯

桑德斯曾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真正的男人都有晶圆厂"。

AMD的早期生存策略是“依附与模仿”:

  • 1975年

    ,AMD仿制Intel的8008处理器推出Am9080,并通过与Intel的交叉许可协议,合法生产8086/8088处理器,成为Intel的“第二来源”。


  • 1982年

    ,IBM为避免对Intel的过度依赖,要求AMD作为“第二供应商”生产8086/8088处理器。这一合作让AMD在PC革命初期占据一席之地,但也埋下隐患——AMD始终是Intel的影子


转折点:
1985年,AMD推出Am386处理器,性能直追Intel 386,但Intel以“专利侵权”为由起诉AMD。这场诉讼持续五年,最终AMD胜诉,但代价惨重:研发资金枯竭,股价暴跌


绝境中的挣扎(1986-2006年)

“山寨者的黄昏与创新者的觉醒”

1990年代:从模仿到原创的生死战

    • 1996年

      ,AMD斥资8.57亿美元收购IC设计公司NexGen,引入“奔腾之父”Vinod Dham,推出K6处理器。K6搭载3D Now!指令集,首次在多媒体性能上超越Intel奔腾II。


    • 2000年

      ,AMD推出Athlon(速龙)64位处理器,以2GHz主频和超频能力引爆市场,成为“性价比之王”。


    • 2003年

      ,AMD推出首款双核处理器Athlon 64 FX-53,性能碾压Intel奔腾Extreme Edition 840,但Intel通过“Tick-Tock”战略(制程与架构年年迭代)迅速反扑。


至暗时刻:Intel的绞杀与AMD的溃败

    • 2004年

      ,Intel推出65nm酷睿架构,制程领先AMD两代。AMD因过度依赖台积电代工,70纳米制程延迟,导致Opteron服务器处理器被Intel至强Xeon压制。


    • 2006年

      ,AMD净亏损达12.5亿美元,濒临破产。创始人桑德斯黯然退场,董事会宣布“AMD要么出售,要么彻底改革”。



收购ATI的豪赌(2006-2014年)

“CPU+GPU的赌局,一场生死时速”

2006年,AMD以54亿美元收购图形芯片巨头ATI,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拥有CPU(锐龙)与GPU(镭龙)的厂商。这一决策被外界视为“疯狂”,但当时的CEO海克特·鲁伊兹孤注一掷:

  • 2007年

    ,推出首款APU(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Turion 64 X2,将CPU与GPU整合,但因制程落后(90nm vs. Intel 45nm),性能未达预期。


  • 2008年

    ,AMD出售制造厂给ATIC,获得资金续命,但失去自主晶圆厂,从此依赖台积电代工。


至暗时刻:

  • 2010年

    :AMD市场份额跌至12%,股价仅1.5美元,Intel则以“Tick-Tock”战略统治市场,市占率超90%。


  • 2012年

    :AMD推出推土机(Bulldozer)架构,因设计缺陷被嘲讽为“推土机推不动”,股价再创新低。



改变AMD命运的女人:苏姿丰的复兴AMD之路(2014-2025年)

“工程师女王的逆袭:Zen架构的诞生”

图片

图2. AMD背后的女人:苏姿丰

2014年:苏姿丰临危受命

    • 目标

      :性能超越Intel同代产品,能效比翻倍。


    • 策略

      :与台积电合作7nm制程,放弃制程军备竞赛,专注架构优化。


    • 苏姿丰(Lisa Su)出任CEO,砍掉80%的非核心业务,专注CPU/GPU研发。她提出“Zen架构”计划:

2017年:Zen架构的惊天一击

    • Ryzen 7 1800X

      发布,16线程性能超越Intel i7-7820X,售价仅400美元(Intel同级产品1999美元)。


    • **EPYC(霄龙)**服务器处理器以32核64线程性能碾压Intel至强,微软、谷歌等巨头开始采用。
    • 市场反应

      :Ryzen首日售罄,AMD股价单日暴涨25%。

      图片
      图3. AMD成功之作:Zen系列    (牛财金)


2020-2024年:AMD全面反攻

    • 锐龙5000/7000系列

      :Zen 3/Zen 4架构以5nm制程实现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提升19%,游戏性能反超Intel i9。


    • 数据中心逆袭

      :EPYC 7003系列以96核、48通道内存支持,价格仅为Intel同级产品的60%。至2024年,AMD服务器市场份额突破40%。


    • AI战场

      :Instinct MI300芯片集成CPU+GPU+AI加速器,单芯片性能达英伟达H100的80%,功耗降低40%。



经典战役与传奇故事

“从法庭到实验室的生死对决”

1980年代:第二供应商的宿命

    • 1982年IBM的“双保险”

      :AMD为IBM PC提供8088处理器,但Intel通过法律手段限制AMD的销售范围,迫使AMD只能在非IBM设备上使用。


1990年代:AMD K6的逆袭

    • 奔腾之父的复仇

      :Vinod Dham带领AMD团队设计K6,其3D Now!指令集在多媒体性能上超越Intel SSE,但因Intel的“MMX技术”宣传战,市场认知度受挫。


2000年:AMD速龙的巅峰与陨落

    • Athlon Thunderbird

      :2GHz主频的速龙成为DIY玩家的“性价比之王”,但Intel通过“挤牙膏”策略(Pentium 4 1.7GHz)维持高端市场。


2010年代:推土机的耻辱与Zen的救赎

    • 推土机的失败

      :架构缺陷导致单线程性能倒退,AMD市值跌至10亿美元。工程师们在苏姿丰的实验室里,用“Zen”代号重新设计架构,最终以“Zen就是复仇”(Zen is Revenge)为口号重生。


2024年:数据中心的终局之战

    • 微软的抉择

      :Azure云服务原计划全盘采用Intel至强,但AMD EPYC 9004以96核、48通道内存和更低价格说服微软,成为Azure主力芯片。



AMD的胜利逻辑

“技术民主化 vs. 封闭帝国的崩塌”

制程与架构的平衡术

    • Intel沉迷于“制程军备竞赛”,却因10nm/7nm延迟陷入停滞;AMD则与台积电合作,以7nm/5nm制程实现“能效比优先”。

开放生态的胜利

    • AMD推动ROCm开源加速计算框架,打破英伟达CUDA垄断;Intel的oneAPI生态因封闭性被开发者抛弃。

市场策略的精准打击

    • 消费市场

      :Ryzen以“性价比”收割DIY玩家,2024年Q4高端工作站订单占比55%。


    • 服务器市场

      :EPYC以“高核心数+低功耗”吸引云服务商,2024年数据中心收入达38.59亿美元,超越Intel。



一场关于创新与执念的史诗

AMD的胜利,始于桑德斯的叛逆,成于苏姿丰的工程师智慧。从1969年的车库到2025年的AI芯片战场,AMD用56年证明:真正的霸权属于那些敢于打破规则、拥抱开放的颠覆者。

而Intel的衰落,则是“摩尔定律神话”的破灭——当执念成为枷锁,技术霸权终将被更灵活的对手取代。


牛财金小知识:
Intel的“Tick-Tock”战略:
Tick,Tock是英文中时钟的拟声词,就好比中文中的“滴”“答"。时钟的滴答不停的循环往复,Intel CPU的进货也是如此。在Intel的处理器发展战略上,每一个嘀嗒代表着2年一次的工艺制程和架构进步。每个Tick-Tock中的“Tick”,代表着工艺的提升、晶体管变小,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原有的微架构;而Tick-Tock中的“Tock”,则在维持相同工艺的前提下,进行微架构的革新。摩尔定律是CPU厂商的生命线,CPU更新的节奏,Intel认为只要抓牢了这个节奏,就可以统治CPU的江山。后来被消费者认为是挤牙膏式的进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