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彭博社等外媒报道,近日,尼日尔军政府突然下令驱逐三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高管,要求其48小时内离境,并查封炼油厂账户,变相掌管了尼日尔的中石油资产。同时,尼日尔旅游部以“歧视性经营”为由吊销中资阳光国际酒店执照。中国石油目前未对此事进行正面回应。
直接导火索:军政府4亿美元债务纠纷
2023年7月政变上台后,由于政府经济来源枯竭,军政府推行“资源主权觉醒”政策,要求重新审查外资合同,将原油分成比例从15%提高至30%,并以税务稽查名义向中企追缴1.3亿美元罚款,以巩固政权合法性。2024年3月,尼日尔军政府因深陷债务危机,与中石油签署协议,获得4亿美元预付款贷款用于原油出口,7%的利率,为期12个月,约定以石油收入偿还。2025年3月,军政府因经济制裁及管理不善无力偿还,转而以“外籍高管薪资过高”(称其薪资为本地员工6倍)、“未实现本地化采购”等借口发难,驱逐高管并接管资产。
中石油为尼日尔经济的贡献
2011年,中石油和尼日尔国家石油合资建立了炼油厂,中石油占60%,直接用中石油的技术,日产2万桶。2021年开始建设“尼日尔-贝宁管道”,近2000公里的管道,在2024年完工,极大的促进了尼日尔的石油出口。20多年,中石油投资了超过46亿美元,产能将从日产2万桶提高到12万桶,IMF预计,2024年尼日尔的经济增长率能达到11%,石油占GDP的比重,从4%涨到24%。
经济危机下的“变相勒索”
军政府上台后,驱逐法国驻军,引入俄罗斯瓦格纳集团作为安全保障,铀矿收益半数支付瓦格纳。然而,军政府管理不善,财政濒临崩溃,俄罗斯无力提供经济支持,军政府转而将中资企业视为“可牺牲的筹码”,既迎合国内反殖民叙事,又试图向西方示好以谋求博弈空间。
尼日尔经济反噬
津德尔炼油厂停摆导致该国70%炼油产能瘫痪,油价暴涨300%,加油站排长队,被迫向尼日利亚求购燃油。
中企海外投资风险凸显
中石油在尼累计投资46亿美元,建成全产业链,贡献尼日尔GDP的10%。此次事件暴露中企在非投资的三大风险:政权更迭、政策反复、大国干预。
类似事件在非洲频发:几内亚叫停中资铁矿、刚果(金)提高矿业税率。尼日尔事件折射出非洲政权更迭后,新政府常以“资源主权”为名重新分配利益,外资企业易成政治牺牲品。尼日尔中石油事件和美国胁迫长江和记出售巴拿马港口经营权事件凸显了增强中国海外威慑力的必要性。
加强军事存在与安全合作:
维和力量与区域安全框架:中国可借鉴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基地+经济合作”模式,通过非盟或西共体(ECOWAS)等区域组织,推动建立联合安全机制。例如,在关键资源国部署维和部队或参与反恐行动,增强对东道国政府的战略牵制力。
海外基地的合理布局:强化吉布提保障基地的功能,并在西非、中非等资源密集区设立后勤支援点,为突发危机提供快速反应能力,避免类似尼日尔事件中资产被“明抢”而无力反制的局面。
法律与金融威慑工具:
国际仲裁与资产冻结:通过ICSID(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等机制对违约国家发起仲裁,并联合国际金融机构(如亚投行)对恶意违约国实施贷款限制或资产冻结,形成经济威慑。
双边投资协定(BIT)升级:在BIT中增设“国家安全例外条款”,明确东道国违约后中国有权采取反制措施,包括暂停援助或限制资源进口。
舆论与外交施压
构建“资源-发展”话语权:通过发布《中非合作白皮书》,系统性展示中国投资对非洲就业、税收、基础设施的贡献,反击“经济殖民论”。例如,中石油在尼日尔贡献了10%的GDP和大量民生项目,却遭污名化。
区域联盟联动:联合非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等,对违约国实施外交孤立。例如,尼日尔事件后,可通过区域组织施压其恢复合作,否则暂停区域贸易便利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