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突破!中国团队创量子通信新纪录:12900公里星地加密传输成功

未来世界
2025-03-23

3月21日牛财金消息,中国与南非科研团队宣布,通过一颗低成本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及便携式地面站,成功实现全球最长的量子通信链路——12900公里跨洲加密传输。这一成果于3月20日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标志着中国量子通信技术向全球化网络迈出了关键一步。


跨越半球的量子加密:长城与南非校园的“量子对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与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利用“济南一号”量子微纳卫星,将一张中国长城图片与一张斯泰伦博斯大学校园图片,通过共享量子密钥加密后,成功实现跨12900公里的传输。这是人类首次在南半球建立量子通信地面站,并实现洲际量子密钥分发(QKD)。

图片

图1. 部署在研究院科研楼顶的小型化地面站  

这次量子通信有哪些技术突破?

  1. 低成本卫星与便携地面站

    • “济南一号”卫星重量仅约23公斤,载荷重量仅为“墨子号”卫星的十分之一,但光源频率提升6倍,密钥生成速度从“墨子号”的数天缩短至“单轨实时成码”。
    • 地面站系统重量从早期的13吨大幅降至约100公斤,可快速部署于城市、山区或高原,适应性显著提升。
  2. 洲际量子密钥分发

    • 通过卫星作为“可信中继”,北京与南非斯泰伦博斯地面站共享密钥,完成“一次一密”加密传输。单次卫星过境期间可生成250千比特至1兆比特安全密钥,平均成码率达3千比特每秒。

国际合作与未来愿景:构建“量子星座”网络

研究团队在《自然》论文中指出:“我们开发的量子微纳卫星能够与便携地面站协同,为未来发射多颗微纳卫星、构建全球量子通信星座奠定基础。”

  • 技术意义
    该成果突破了传统光纤通信的损耗限制,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提供了解决方案。《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此研究为“技术上令人钦佩的成就”,认为其“展示了卫星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成熟,是构建量子-经典通信卫星星座的里程碑”。

  • 应用前景
    量子通信是目前唯一可实现“信息论可证”安全的通信方式,可大幅提升金融、政务、军事等领域的信息安全水平。未来通过发射多颗微纳卫星,科学家计划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星座”,推动量子互联网的实用化。


从“墨子号”到“济南一号”:中国量子通信的进化之路

2016年,中国发射的“墨子号”卫星首次实现星地量子通信,验证了技术可行性,但其成本高昂且覆盖范围有限。此次“济南一号”的突破性在于:

  • 成本降低:

    卫星成本仅为“墨子号”的二十分之一;


  • 组网潜力巨大:

    微纳卫星可批量发射,形成星座网络,实现全球无缝覆盖;


  • 技术升级迭代显著:

    光源效率与密钥生成速度显著提升,设备轻量化为大规模部署铺平道路。



南非科学家:南半球的量子起点

斯泰伦博斯大学参与建设的南半球首个量子通信地面站,成为本次实验的关键节点。该校物理系教授表示:“这一合作不仅为非洲大陆打开了量子技术的大门,也证明了量子通信技术的全球适用性。”


专家解读:量子通信的“实用化”拐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成员廖胜凯指出:“此次实验验证了低成本、可扩展的量子通信技术路线。未来,量子密钥分发可与经典通信网络融合,为5G、6G及卫星互联网提供最高安全级别的加密服务。”


量子网络的“星”火燎原

从城域光纤网络到洲际卫星中继,中国科研团队正以“济南一号”为起点,加速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这一技术不仅将重塑信息安全格局,更可能成为未来“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为人类信息社会带来革命性变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