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牛财金消息,中国与南非科研团队宣布,通过一颗低成本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及便携式地面站,成功实现全球最长的量子通信链路——12900公里跨洲加密传输。这一成果于3月20日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标志着中国量子通信技术向全球化网络迈出了关键一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与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利用“济南一号”量子微纳卫星,将一张中国长城图片与一张斯泰伦博斯大学校园图片,通过共享量子密钥加密后,成功实现跨12900公里的传输。这是人类首次在南半球建立量子通信地面站,并实现洲际量子密钥分发(QKD)。
图1. 部署在研究院科研楼顶的小型化地面站
这次量子通信有哪些技术突破?
低成本卫星与便携地面站:
洲际量子密钥分发:
研究团队在《自然》论文中指出:“我们开发的量子微纳卫星能够与便携地面站协同,为未来发射多颗微纳卫星、构建全球量子通信星座奠定基础。”
技术意义:
该成果突破了传统光纤通信的损耗限制,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提供了解决方案。《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此研究为“技术上令人钦佩的成就”,认为其“展示了卫星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成熟,是构建量子-经典通信卫星星座的里程碑”。
应用前景:
量子通信是目前唯一可实现“信息论可证”安全的通信方式,可大幅提升金融、政务、军事等领域的信息安全水平。未来通过发射多颗微纳卫星,科学家计划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星座”,推动量子互联网的实用化。
2016年,中国发射的“墨子号”卫星首次实现星地量子通信,验证了技术可行性,但其成本高昂且覆盖范围有限。此次“济南一号”的突破性在于:
成本降低:
组网潜力巨大:
技术升级迭代显著:
斯泰伦博斯大学参与建设的南半球首个量子通信地面站,成为本次实验的关键节点。该校物理系教授表示:“这一合作不仅为非洲大陆打开了量子技术的大门,也证明了量子通信技术的全球适用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成员廖胜凯指出:“此次实验验证了低成本、可扩展的量子通信技术路线。未来,量子密钥分发可与经典通信网络融合,为5G、6G及卫星互联网提供最高安全级别的加密服务。”
从城域光纤网络到洲际卫星中继,中国科研团队正以“济南一号”为起点,加速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这一技术不仅将重塑信息安全格局,更可能成为未来“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为人类信息社会带来革命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