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唱衰到认可:中国做对了什么?解码西方媒体态度“大反转”背后的真相

未来世界
2025-03-23

2025年3月23日牛财金消息,随着中国2025年“两会”落下帷幕,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关注持续升温。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正悄然发生转变:从此前的“唱衰”“质疑”为主基调,逐步转向对中国经济韧性、技术创新及绿色转型的深度分析与客观评价。这一变化折射出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以及其实体经济与政策规划的长期竞争力。


经济政策成效:消费引擎与科技突破重塑国际认知

根据国际媒体分析,中国近年来的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显著,成为西方舆论转向的关键因素。

  • 消费驱动增长:

    2024年,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升至44.5%,超过出口与投资,成为经济复苏的核心动力。2025年两会提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计划发行超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以旧换新政策,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国际机构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多年保持40%以上增速,2024年销量占全球份额超60%,彰显“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


  • 科技自主创新:

    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中国企业的突破性进展引发西方关注。例如,中国科技公司DeepSeek推出的低成本AI开源平台,对美国企业形成直接竞争;截至2025年2月,我国的5G基站数达到425万个,全球占比超过60%,5G用户数突破10亿,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2025年两会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出加大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巩固技术优势。


西方媒体对这些进展的报道已从“技术封锁”叙事转向“竞争压力”分析。例如,《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等领域的主导地位(占全球产能80%以上),正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金融时报》则强调,中国科技企业的“性价比”优势可能加速全球技术扩散。


绿色转型:气候行动推动国际形象升级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行动,成为西方媒体态度转变的另一关键。

  • 清洁能源领导力:

    中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2024年,中国光伏装机规模连续10年全球第一,风电装机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中国贡献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产能的40%以上。


  • 产业转型成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将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纳入“新质生产力”重点支持领域。彭博社报道指出,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80%,不仅冲击欧洲市场,更推动全球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


尽管西方仍对中国煤炭消费存在质疑,但其对“中国式绿色经济”的关注已从“批评”转向“研究”。例如,《纽约时报》近期专题分析了中国如何通过“以旧换新”政策平衡经济增长与环保目标,认为其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路径。

图片

图:BBC2025年2月的报道《中国制造2025》 (牛财金)


国际舆论转向:从“唱衰”到“多维观察”

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调性变化”在数据中得到印证:

  • 负面报道占比下降:

    根据SCMP的数据,2019年西方主流媒体(如BBC、CNN、《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经济、科技、环境领域的负面报道占比达70%;而截至2025年,这一比例降至40%,中性报道占比升至50%,经济领域甚至出现15%的正面评价。


  • 美国USAID关闭后西方媒体的“去政治化”转向
    USAID曾是BBC第二大资金来源(2023-2024财年资助300万美元)。USAID关闭后,BBC不得不减少对华负面报道。《纽约时报》《卫报》等减少了对中国新疆、香港议题的“有罪推定”式报道,转而关注中国经济发展与技术突破。
  • 结构性叙事调整:

    西方媒体开始更频繁引用中国官方数据与政策文件,例如在报道中国经济增速目标时,不再简单对标“美国经济衰退”,而是分析中国“5%左右”的增长目标如何与全球供应链、大宗商品市场联动。2025年,BBC推出纪录片《中国制造2025》,客观报道中国在新能源、AI等领域的成就,并承认中国制度优势。


专家解读

  • 俄罗斯学者杰尼索夫:

    俄联邦财政金融大学学者杰尼索夫指出,中国两会释放的政策信号显示其“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种“稳定而务实”的战略选择,为动荡的全球经济提供了“确定性”。


  • 美国智库“欧亚集团”报告

    认为,中国通过“技术自主”与“绿色投资”构建的新竞争优势,正在削弱西方对华“脱钩”策略的可行性。



挑战与未来:平衡叙事与务实合作

尽管国际舆论转向积极,但中国仍面临复杂外部环境:

  • 地缘政治博弈:

    美国对华科技限制、欧盟“去风险”政策等仍可能影响经济外循环;


  • 内部结构性矛盾:

    房地产市场调整、人们消费需求不足、地方债务风险等需持续化解。


对此,中国在2025年两会中明确“以改革促发展”路径:

  • 深化改革开放:

    扩大金融、科技领域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


  • 强化民生保障:

    财政支出向教育、医疗、养老倾斜,以“共同富裕”目标夯实社会稳定性。语


从“唱衰”到“多维观察”,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变化,本质是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缩影。中国以“稳增长、促创新、惠民生”为核心的政策框架,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动能,更推动国际社会重新审视“中国模式”的价值与潜力。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言:“中国仍是全球增长的关键引擎,其政策选择将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经济秩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