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华尔街前资深交易员,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在过去二十年间始终是中国经济的直言不讳的观察者。在最新接受《南华早报》专访时,他再度聚焦中国经济的核心矛盾——“消费疲软与过度投资的失衡”,并警告全球贸易体系正因美元霸权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
佩蒂斯指出,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国内需求严重失衡:尽管制造业全球领先,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低迷,而投资占比则高居历史之巅。
“中国投资占GDP的比例远超任何经济体的历史纪录。即使这一比例未来降低10个百分点,中国仍将是全球投资强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一结构性矛盾的根源在于长期依赖“投资驱动型增长”。佩蒂斯分析,过去三十年,中国通过大规模基建、房地产和工业投资拉动增长,但这一模式已接近极限:
消费增速放缓:
债务风险累积:
佩蒂斯认为,中国消费疲软的深层原因与政策路径依赖密切相关:
收入分配失衡:
社会保障缺失:
财政刺激的“副作用”: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通过银行坏账重组和国企改革化解危机,但代价是消费增长被长期压抑。如今,历史正在重演。”
佩蒂斯进一步将矛头指向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称其为“不可持续的异常现象”。他指出:
美元霸权的代价:
贸易摩擦的必然性:
“当前的贸易战不仅是关税战,更是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挑战。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但这条路充满风险。”
佩蒂斯在著作《波动性机器》中提出,中国经济需摆脱对“正向环形反馈”的依赖(如城市化与信贷扩张的循环),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新模式。具体路径包括:
收入再分配: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改革,将企业利润向家庭部门转移,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
金融系统改革:遏制影子银行风险,引导资本流向高附加值产业;
创新驱动:借助STEM人才红利(中国STEM毕业生数量为美国四倍)和技术应用场景优势,培育新增长点。
尽管佩蒂斯对消费增长持悲观态度,但部分经济学家则较为乐观:
积极观点:
政策建议:
然而,佩蒂斯对此表示质疑:
“过去十年,中国消费增速从两位数降至5%左右,这与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直接相关。若不大幅调整政策,消费‘奇迹’不会重现。”
面对2025年“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佩蒂斯认为这一数字“既非过高亦非过低”,但实现路径充满挑战:
短期风险:
长期改革:
“中国必须接受增长放缓的现实。与其追求虚高的GDP数字,不如将资源投入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佩蒂斯的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的深层矛盾:一方面,国际机构对其增长潜力保持乐观(世界银行预测2024年增速4.5%);另一方面,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若政策制定者能把握转型窗口,推动消费与创新“双轮驱动”,中国经济或可避免“日本式停滞”,迈向更均衡的未来。
在贸易战阴云与内部挑战交织的当下,中国经济的每一步调整,都将深刻影响全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