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巨头正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微软、英伟达与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联合投资美国初创公司Figure AI,Meta亦计划巨额投入。而马斯克的特斯拉Optimus(擎天柱)自2022年亮相后持续引发全球关注,其团队甚至预测该项目未来或创造超10万亿美元收入。
与此同时,中国正以“电动车市场逆袭”的经验为模板,试图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香港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讲席教授席宁指出:“人形机器人未来可能像汽车和手机一样普及,市场潜力巨大。”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80亿美元,其中工业用机器人5年内年出货量或达25万台,消费级市场10年内年销量将突破100万台。
图1. 跳舞的宇树机器人
顶层设计:
资本狂潮:
传统工业机器人优势:
车企跨界领跑:
小鹏汽车:2024年推出“铁人”机器人,计划2025年量产。
比亚迪:斥资布局人形机器人研发,并投资本土企业Agibot。
Unitree宇树:凭借“会跳舞机器人”走红网络,其G1型号售价仅9.9万元人民币,远低于特斯拉Optimus预估的2万-3万美元(约14万-21万元人民币)。
中国厂商通过成本控制和供应链优化快速抢占市场:
低价策略:
技术迭代:
尽管在供应链和量产能力上占优,中国仍面临关键瓶颈:
芯片依赖:
传感器与精密部件:
中国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劳动力短缺问题加剧。美国智库专家Brady Helwig分析:“若人形机器人能大规模普及,或成缓解劳动力危机的‘关键变量’。”
工业领域:
消费级市场:
特殊场景:
短期内依赖特斯拉等国际巨头的技术溢出效应,加速国产化替代。
长期则需突破芯片、操作系统等“根技术”,避免重演半导体依赖困境。
价格战或成关键:
政策扶持:
正如香港大学席宁教授所言:“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械工程的终极融合体,中国若能在这场竞赛中胜出,将真正跃升为全球科技领导者。”在中美技术博弈加剧的背景下,这场“人形机器人战争”不仅是商业竞争,更关乎未来十年全球科技话语权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