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人形机器人竞争白热化!中国能否复制电动车奇迹,抢占万亿市场?

未来世界
2025-03-26

美国科技巨头正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微软、英伟达与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联合投资美国初创公司Figure AI,Meta亦计划巨额投入。而马斯克的特斯拉Optimus(擎天柱)自2022年亮相后持续引发全球关注,其团队甚至预测该项目未来或创造超10万亿美元收入

与此同时,中国正以“电动车市场逆袭”的经验为模板,试图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香港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讲席教授席宁指出:“人形机器人未来可能像汽车和手机一样普及,市场潜力巨大。”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80亿美元,其中工业用机器人5年内年出货量或达25万台,消费级市场10年内年销量将突破100万台。

图片

图1. 跳舞的宇树机器人


中国“闪电战”:政策+资本+供应链,加速追赶特斯拉

1. 政策倾斜:从“跟跑”到“领跑”的野心

  • 顶层设计:

    中国工信部2023年将人形机器人列为“科技竞争新边疆”,设定2025年目标——实现核心部件自主可控、量产落地。去年底,国家领导人更罕见接见了中国一众中国科技巨头,包括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凸显对这一领域的重视。


  • 资本狂潮:

    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设立超730亿元人民币专项基金,支持机器人研发。


2. 企业军团:从“工业机器人霸主”到“人形机器人新势力”

  • 传统工业机器人优势:

    中国自2021年起,工业机器人年部署量已超全球总和。但人形机器人技术门槛更高,需融合AI、精密传感器、运动控制等。


  • 车企跨界领跑:

    • 小鹏汽车:2024年推出“铁人”机器人,计划2025年量产。

    • 比亚迪:斥资布局人形机器人研发,并投资本土企业Agibot。

    • Unitree宇树:凭借“会跳舞机器人”走红网络,其G1型号售价仅9.9万元人民币,远低于特斯拉Optimus预估的2万-3万美元(约14万-21万元人民币)。

3. 供应链“降维打击”

中国厂商通过成本控制供应链优化快速抢占市场:

  • 低价策略:

    深圳初创公司众擎机器人Engine AI推出SA01仅售5300美元起,约为特斯拉Optimus定价的1/4


  • 技术迭代:

    通过为特斯拉等巨头提供零部件并获取反馈,持续优化国产供应链,形成“测试-改进-量产”的闭环。


,时长00:09
视频:抗打击的宇树机器人。

核心技术短板:芯片与传感器,中国仍需“补课”

尽管在供应链和量产能力上占优,中国仍面临关键瓶颈:

  1. 芯片依赖

    • 人形机器人“大脑”(AI芯片)多依赖英伟达等西方企业。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高端芯片出口,迫使中国加速自研。
    •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张丹指出,国产芯片在算力、精度上仍落后,需突破“卡脖子”技术。
  2. 传感器与精密部件

    • 高精度传感器、电机等核心部件仍由欧美日企业主导(如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博世)。
    • 摩根士丹利报告称,中国虽掌握56%的供应链企业,但多集中在中低端环节。

人口危机倒逼:人形机器人成“救市良方”?

中国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劳动力短缺问题加剧。美国智库专家Brady Helwig分析:“若人形机器人能大规模普及,或成缓解劳动力危机的‘关键变量’。”

应用场景展望

  • 工业领域:

    可以替代高危、重复性工作(如汽车装配、物流搬运)。


  • 消费级市场:

    用于家庭服务、医疗陪护、教育娱乐(如宇树的舞蹈机器人)。


  • 特殊场景:

    用于救灾、勘探、军事辅助(中国军方已关注人形机器人在无人作战中的潜力)。



未来五年:价格战与技术战并行,中国能否逆袭?

挑战与机遇并存

  • 短期内依赖特斯拉等国际巨头的技术溢出效应,加速国产化替代。

  • 长期则需突破芯片、操作系统等“根技术”,避免重演半导体依赖困境。

行业预测

  • 价格战或成关键:

    中国厂商通过“低价策略”抢占消费市场,与特斯拉形成“高端+中端”夹击。


  • 政策扶持:

    中国或效仿电动车补贴政策,推动人形机器人下工厂、进家庭。



从“世界工厂”到“智能革命”

正如香港大学席宁教授所言:“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械工程的终极融合体,中国若能在这场竞赛中胜出,将真正跃升为全球科技领导者。”在中美技术博弈加剧的背景下,这场“人形机器人战争”不仅是商业竞争,更关乎未来十年全球科技话语权的争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