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财金新德里/北京综合报道】 在美国关税重压与中印边境局势缓和的双重推动下,印度政府正悄然调整对华政策。据《印度快报》3月24日报道,印度决策层计划放宽自2020年边境冲突后实施的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限制,允许中资以少数股东身份参与印度基建项目,甚至解禁部分中国应用程序。这一政策转向不仅折射出印度经济困境的紧迫性,更凸显其在中美博弈中的战略摇摆。
印度政府正加速推进对华政策的“软着陆”。知情人士透露,印度财政部已提交报告支持放宽对华贸易壁垒,包括取消港口对中国货物的全面禁令、简化签证审批流程,并可能恢复中印直航与学者交流。此外,印度拟允许中资通过合资企业参与基建项目,尽管中方需接受少数股东地位,但这一突破性举措标志着印度对华“技术性脱钩”的政策开始松动。
中印贸易数据:
贸易依赖难改:
制造业“中国+1”失败:
地缘经济现实:
印度经济增速在2024年放缓至6.4%,创四年新低,而特朗普政府对印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每年或造成70亿美元损失。印度工商界警告,若继续对华强硬,其电子、纺织等产业将因关键原材料短缺而崩溃。印度储备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针对中资企业的合规审查激增280%,导致投资信心受挫。
东北部动荡消耗印度国力:
周边国家“去印度化”: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的“关税霸凌”(如对输美商品加征“对等关税”)暴露了美印关系的脆弱性。印度外长苏杰生坦言,印度无法承受“同时与中美交恶”的代价。终止PLI计划的决定,更凸显莫迪政府对美国“友岸外包”承诺的失望——印度未能成为全球供应链替代中国的首选。
尽管政策转向获财政部支持,但印度高层内部对华态度存在严重分歧。
莫迪的务实派:
苏杰生的鹰派路线:
中国外交部对印度政策调整表示“赞赏”,但强调需落实行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
边境管控进展:
经济合作潜力:
结构性矛盾未解:
分析人士指出,印度对华政策转向是“左右逢源时代终结”的标志。莫迪政府试图通过经济合作缓解国内压力,同时向美国展示“战略自主”。然而,若想实现“龙象共舞”,印度需跨越三大障碍:
消除政策摇摆:
平衡地缘风险:
重构经济叙事:
正如清华大学学者李彬所言:“印度的政策调整是亚洲地缘经济重构的缩影——当零和博弈成本过高时,务实合作终将胜出。”中印关系的未来,或将决定21世纪亚洲的经济与安全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