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执意"卖港"?东大第三次警告:别自毁根基

兵者
2025-03-27

牛财金香港讯,据外媒报道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CK Hutchison)执意出售巴拿马运河关键港口给美国贝德,并计划在4月2日签署协议。3月26日,国务院港澳办与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第三次转载《大公报》文章,直指该交易“漠视国家利益”,并警告企业“站错历史方位”将“自毁根基”。这一动作被解读为对李嘉诚集团的最后通牒,而交易最终签署的截止日期(4月2日)日益临近。

图片

图1. 港澳办网站转载的大公报评论长江和记出售巴拿马港口的文章。


第三度警告,舆论风暴升级

此次转载的《大公报》文章以“漠视国家利益的商业行为终将自毁根基”为题,尖锐批评长和出售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合计占全球6%海运贸易量)的决定。文章称,交易“助长霸权主义”,并暗示长和在“美国胁迫下”屈服,呼吁企业“在历史十字路口选择正确站位”。

这是中央港澳事务机构近两周内第三次公开“点名”长和。此前,港澳办与中联办已分别转载《大公报》的《莫天真勿糊涂》《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等社论,强调“商业行为不能突破国家利益底线”。3月1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更在例行记者会上警告,反对“经济胁迫和霸凌行为”,虽未直接点名,但矛头直指交易背后的地缘政治风险。


交易细节与争议焦点

根据港交所文件,长和拟以228亿美元将全球43个港口出售给由贝莱德(BlackRock)牵头的财团,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的两大战略港口。若交易完成,贝莱德将获得对巴拿马运河运营权的控制,而特朗普政府此前多次宣称要“收回”运河控制权,此举被中方视为“配合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行动。

争议核心

  • 国家安全威胁:

    中国每年有21%的远洋货轮经巴拿马运河,若美国控制关键节点,可能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如加征过境费),甚至影响南海周边地缘平衡。


  • 商业逻辑与民族大义:

    长和称出售低利润港口是“战略调整”,但舆论质疑其“向美国屈服”,违背“香港企业社会责任”。


  • 法律与监管风险:

    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调查交易是否存在“安全漏洞”及“反垄断违规”,或援引《国家安全法》叫停交易。



李嘉诚集团的处境与回应

尽管面临舆论与监管压力,长和仍加速推进交易。知情人士称,双方正就税务、会计等细节进行最终谈判,计划于4月2日签署协议。交易完成后,长和将获得190亿美元现金,用于投资新能源与东南亚基建。

然而,其股价表现与舆论形成鲜明对比:3月4日交易宣布后,长和股价一度飙升22%,但随后因争议发酵累计蒸发323亿港元。次子李泽楷近日现身北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被外界视为“缓和关系”信号,但长和至今未就官方警告作出公开回应。


地缘博弈与未来走向

美国意图:特朗普政府将此次交易视为“夺回运河控制权”的关键一步。其3月4日国会演讲中强调,贝莱德收购巴拿马港口是“美国利益的胜利”,并暗示将通过港口运营权施压巴拿马退出“一带一路”。

中方反制可能

  1. 否决交易:

    援引《国家安全审查办法》叫停交易,或要求港府介入监管;


  2. 经济反制:

    限制中资企业使用巴拿马运河,或支持中远海运等国企竞购港口股权;


  3. 舆论反击:

    通过媒体与民间力量持续揭露美国的“双重标准”,让李嘉诚们明白世界上并没有纯粹的“在商言商”。


专家观点
新加坡管理大学傅方剑教授指出,长和的决策存在“商业理性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从股东利益看,出售低效资产是合理选择;但从地缘政治看,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转移可能使中国面临“贸易咽喉被扼”的风险。


资本与家国的终极博弈

李嘉诚的抉择折射出全球化时代企业家的困境: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商业决策已难以完全脱离政治考量。若交易最终成行,不仅将考验中国对战略资产的管控能力,更可能重塑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定位——当资本逐利与国家利益冲突时,企业家的“站队”将决定其在新时代的生存空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