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美国的关税战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在3月意外“逆势反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8,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4,分别比上月上升0.3、0.4和0.3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在扩张区间继续上行,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扩张。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创12个月新高,新订单与生产活动同步回暖。然而,非制造业扩张乏力、出口订单疲软、以及美国新一轮关税威胁的逼近,仍为中国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图1. 2025年3月PMI与之前数据对比 (国家统计局数据)
数据亮点:制造业重回扩张区间
PMI创12个月新高:
新订单回暖:
出口承压但未“失速”:
ING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宋林:“部分出口商可能因担忧4月美国‘新一轮关税’而提前出货,但这掩盖了未来风险。若关税进一步加码,二季度出口增速可能显著放缓。”
Pinpoint资产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制造业生产与订单虽回暖,但就业指数走弱、企业对未来预期下降,显示关税与外需疲软的双重压力。”
服务业与建筑业分化
服务业PMI升至50.8:消费复苏支撑服务业扩张,但新订单指数下滑至46.7,显示需求后劲不足;
建筑业“量价背离”:建筑业PMI升至53.4,但新订单指数骤降至43.5(前值46.8),反映房地产市场低迷与基建投资乏力。
政策托底效果有限
张智威警告:“二季度制造业可能面临‘外需塌方’——美国关税与经济放缓叠加,需警惕出口增速断崖式下跌。”
政策组合拳全面发力
财政刺激空前:2025年财政赤字率设定为4%(历史最高),新增专项债额度创纪录;
消费补贴与投资并举:扩大“以旧换新”补贴、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同时推动基建项目落地;
吸引外资“定心丸”:习近平3月28日会见跨国企业代表,承诺“中国仍是外资沃土”,并放宽电信、医疗等领域准入。
目前的关键矛盾是:出口下滑与政策对冲赛跑
张智威核心观点:“核心问题在于:出口增速将跌至何种程度?财政刺激能否在短时间内填补外需缺口?”
外部风险:关税与美元双杀
内部挑战:复苏动能分化
如果二季度出口增速跌破5%,政策需进一步加码,否则经济‘保5%’目标或受威胁。
中国制造业的短暂回暖,既是政策托底的成果,也是企业“抢跑”关税冲击的权宜之计。在出口承压、内需复苏乏力的双重夹击下,二季度或成关键转折点。唯有财政刺激加速落地、房地产风险有效化解、以及中美谈判取得突破,中国经济才能真正“破局”。牛财金认为,这不是一场输赢之战,而是时间与政策效率的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