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全国消费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消费数据火爆,假期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3%,不仅反映了民众出行意愿的高涨,更揭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强劲复苏势头。
2025年初至5月5日,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突破300万份;消费者购买12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共计5516万台,手机等数码产品4167万件。仅在假期前四天内,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就超过了6万份,带动新车销售达88亿元;消费者购买12大类家电产品356万台,带动销售额119亿元;购买手机等数码产品242万件,带动销售额64亿元。
北京: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成为一大亮点。位于朝阳区的798文化园区推出的复合式VR院线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实景搭建的VR沉浸展、炫酷的视觉艺术以及环绕立体声音响效果,给参与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未来,院线还将定期更新VR影片,提供集合式、一站式数字文化消费体验。
上海:“五一”假期线上线下消费总额同比增长13.1%,达到594.6亿元。各区商圈推出多种促销活动,并结合首发经济效应,使得整个假期接待游客量持续上升,尤其是境外人员来沪消费额增长显著,达到了4.55亿元,同比增长211.6%。上海全市办理离境退税备案企业已达1013家,覆盖品牌商户超3300户,为全球游客提供便利服务。
重庆:启动了2025中国(重庆)国际消费节,围绕季节焕新、出行郊游等主题举办了近150场活动,推动商文旅体多业态融合发展。解放碑等主要商圈消费总额同比增长9.2%,全市餐饮行业营业额同比增长7.7%,整体消费总额同比增长6.5%。
陕西:成为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星级旅游饭店平均入住率超七成,景区热度持续攀升,特别是秦腔、实景演出等特色节目深受游客喜爱。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客流量达481.7万人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53%。
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人数将达到21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7%,显示出入境游和出境游双向回暖的积极信号。尤其在山东等地,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五一”首日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超过140%,出境游订单同比增长28%,国际交流与文化交流进一步活跃。
此次“五一”假期消费火爆,得益于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观念持续升级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的多重因素。各地不断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文旅融合与科技赋能,如延长景区开放时间、发放优惠券、开通免费接驳公交等措施,降低了消费门槛的同时提升了服务水平。
此外,“村超”、“村BA”等活动将体育赛事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体育+文化+旅游”的新模式,激活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也为城乡资源流动提供了新的路径。
从文旅消费的活力迸发,到交通动脉的高效运转,这场火爆的假日经济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彰显了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底气。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14.67亿人次,日均2.93亿人次,同比增长8.0%,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方式的客运量均实现显著增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完善免税店政策,推动扩大入境消费。随着政策协同性优化、技术赋能深化、消费场景迭代,假日经济的“长尾效应”必将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通过深化文旅融合、挖掘下沉市场、创新业态模式和完善政策支持,中国有望在下半年实现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天气转暖和暑期临近,旅游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县域旅游、夜间经济、主题公园等业态有望延续热度,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五一”假期不仅展现了中国消费市场的活力,更预示着中国经济正向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通过激活消费活力、释放需求潜力,中国经济有望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找到自己的新增长动能。同时,出入境数据的增长也表明,中国的吸引力正在增强,这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开辟了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