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增长 ≠ 真赚钱;
净利润大涨 ≠ 火锅卖疯了;
非经常性损益 = 会计魔法?
这是我们财务报表系列的第2篇。上一讲讲了三张表的大地图,这次我们聚焦利润表,带你看穿——一家企业,到底靠什么赚钱,哪些利润是真的,哪些只是“看上去很美”。
这次我们挑的主角是大家熟悉的海底捞。
我们先看海底捞2023年这张利润表的关键数据(单位:亿元):
表1. 海底捞利润表。
光看数据,感觉非常漂亮,营收增长近20%,净利润更是涨了两倍多,简直“起飞”。
但等等,财报是数字的游戏,关键是——这些利润到底是怎么来的?
毛利 = 营收 - 成本;
毛利率 = 毛利 ÷ 营收;
海底捞2023年的毛利率达到了 63.6%,意思是你花100元吃火锅,有63.6元是“纯赚”,还没算房租、人力、营销等费用。
这高吗?我们拿同行对比一下:
表2.海底捞、九毛九、呷哺呷哺、茶百道毛利率对比。
很明显,海底捞在“成本控制”方面非常强,已经是业内最优秀的梯队。
但别高兴太早,毛利只是第一道关。
真正能不能赚钱,还要看“花钱之后,还剩下多少”。
净利润 = 毛利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 - 税费 + 其他收益
2023年,海底捞净赚了 44.4亿元,净利率约为 10.7%,每赚100元,最后能留下10块多。
听起来还不错,但这里面,真的每一块钱都来自卖火锅吗?
不是。
在海底捞的44.4亿元净利润中,有 13.6亿元 是非经常性损益——什么意思?
这些钱不是靠主营火锅业务赚的,而是来自一些“一次性”收入,比如:
卖掉子公司、关闭门店赚的钱;
拿到政府补贴;
汇率波动带来的收益;
投资收益、资产评估调整等;
这些项目,听上去像不是天天发生的事,对吧?
没错,这就是重点。
我们来看看这部分“利润水分”的构成(单位:亿元):
表3. 海底捞非经常性收益构成。
这13.6亿,占净利润的 30.6%。
也就是说,有接近1/3的利润,和“火锅”没啥直接关系。
是不是有点像你以为朋友靠工资变富了,结果是中彩票?
三条线都看的话,海底捞的确在恢复赚钱能力,但你也得警惕:
不是所有利润都可持续,未来还得靠“火锅卖得好”,而不是“资产卖得妙”。
表3. 几家头部企业的毛利率、净利率对比。
可以看出:
海底捞的“毛利-净利”落差比较大,说明费用还比较高;
茶百道毛高净也高,说明轻资产、费用低;
呷哺的净利为负,说明即便成本控制还行,还是没赚钱;
利润表不是用来报喜的,而是让你看清企业经营质量的。
高毛利,不代表就能赚到钱;
净利润高,不代表主业健康;
非经常性收益,不可重复依赖。
所以,下次看到企业利润大涨,别急着激动——先看看,是真赚的,还是“玩出来”的。
下期预告:
我们将一起拆解现金流量表,看看账上到底有没有“真金白银”,还是纸上富贵。欢迎留言说说你对“利润表”的理解!
扩展阅读
30年暗战,29%股权,宗庆后遗产争夺:宗馥莉与杜建英的争斗谁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