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苏格兰特恩伯里,一场悬念终于揭晓。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他的高尔夫度假村握手,宣布:美欧达成一项重大贸易协议。
这不是普通的协议,而是过去四个月剑拔弩张的谈判后,避免一场跨大西洋贸易战的关键。
特朗普一如既往语出惊人:“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协议,最大的协议,没有之一。”冯德莱恩的表情微微僵硬,但还是点头:“这是一笔大交易,一笔艰难但必要的交易。”
到底谁赢了?谁输了?
01、15%关税,止血还是胜利?
根据协议,美国将对大多数欧盟出口商品征收15%的关税,包括德国最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
要知道,特朗普原本威胁的是30%,欧盟争取的底线是10%。结果——15%,正好在中间。
从数据看,欧盟是输了。谈判前,平均关税不过4.8%,如今翻了三倍。
但德国总理梅尔茨松了一口气:“避免了最坏的结果。”他说的“最坏”,就是贸易战全面爆发。
表面上,特朗普退让了一半,但别忘了协议里的“大礼包”:
欧盟承诺未来三年购买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核燃料、半导体。
追加6000亿美元投资到美国,涵盖能源、制造业和军工领域。
军购大单来了,欧盟将采购数千亿美元美制武器。
特朗普的逻辑很清晰:用关税当大棒,把欧洲的钱赶回美国。能源公司、军工企业、华尔街都在偷笑,特朗普回国可以拍着胸脯说:“我让欧洲人掏了钱。”
如果说德国汽车行业是重伤,那欧洲钢铁行业就是“躺平”。
特朗普保留了50%惩罚性关税,并且只给了配额,连欧盟都承认“这是无法接受的痛点”。
英国钢铁业更惨,原本特朗普口头承诺“清零”,现在继续50%。
更复杂的是爱尔兰。根据协议,北爱尔兰对美出口只需10%关税,爱尔兰本岛却要15%。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可能触碰《耶稣受难日协议》敏感神经。
总理哈里斯说:“我们需要评估这笔协议对全岛经济的影响。”言下之意,麻烦不小。
冯德莱恩用了两个词:“稳定”和“可预测”。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欧盟在这场谈判中,没有选择,只能保底。
欧盟原本准备亮出“反制关税”和《反胁迫工具》,但现实是:
欧洲经济放缓,能源依赖美国。
金融市场一旦爆发贸易战恐慌,谁先崩?欧洲。
所以,冯德莱恩这次的目标,不是赢,而是避免灾难。
这场交易一出,市场必然欢呼。过去几个月,投资者最怕的是特朗普8月1日开征30%关税,现在“悬崖勒马”,美股、欧股下周一大概率飙涨,能源股、军工股直接笑出声。
但别忘了,这只是第一幕。特朗普顺手抛出一句:“我们和中国也很接近达成协议。”《南华早报》透露,美中或延长90天关税暂停期,继续谈判,避免8月12日的“大限”。
特朗普在打连环牌:先搞定欧洲,再搞中国,重塑“美国主导的贸易秩序”。
这不是平局,这是特朗普赢了80%,欧盟保住底线。
特朗普拿到了钱、能源、军购合同,回国可以说“史上最大交易”;
欧盟避免了贸易战,但必须吞下关税翻三倍的苦果。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