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这次又踩了刹车。7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跌到49.3,低于50的荣枯线,意味着制造业整体进入收缩区间。更尴尬的是,这比市场预期的49.7还差,让人不免担忧:
中国制造,怎么又慢了下来?
图1. 中国PMI指数走势图, 按季节调整。
7月制造业PMI跌了0.4个百分点,连续第4个月低于50。虽然说天气闷热、洪涝影响了部分生产,官方也提到传统淡季因素,但这些解释明显撑不起这次降温的重量。
更真实的原因,藏在数字背后的订单和需求:新订单指数跌到49.4,库存继续紧缩,尤其是小微企业的PMI只有46.4,压力山大。出口端也不乐观,港口货运吞吐量连续几周下滑,海外需求放缓成了不争事实。
虽然整体偏弱,但大型制造企业的PMI仍小幅站稳50.3,说明大厂抗风险能力还是在线。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小幅回升,也表明供应链没出现系统性断裂。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虽降至50.1,但仍微微扩张,部分运输、文化娱乐行业景气度依旧不错。
制造业最脆弱的还是中小微企业。PMI低于46,说明这些企业订单不足、成本压力大,活得十分艰难。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是钢材和煤炭涨价,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消费者和服务业新订单双双下滑,内需没起来,制造业的“护城河”越来越窄。
这场“失速”,有三大背景:
外需变天:全球经济疲软,贸易摩擦隐忧未散,出口订单明显放缓。
内需难托底:消费和服务增长乏力,居民信心不足,市场缺乏活力。
结构性调整加码:产能过剩、价格战、企业负债累累,制造业需要时间和政策去“洗牌”。
这是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阵痛”。
高端制造:机器人、智能装备、航空航天产业持续加码。
绿色制造:新能源、锂电、光伏继续抢占风口。
数字消费:智能家电、无人机、AI硬件等新兴领域蓄力待发。
传统钢铁、低端家电、化工等行业则继续承压。
中国制造业这辆大车,走的有点难。眼下,市场消费需求疲软是硬伤。
问题来了:
如何激发消费需求?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