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苏格兰特恩贝里庄园,特朗普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握手定案。没有红地毯,没有盛大的签约仪式,只有特朗普标志性的微笑和一句:“我们拿回了属于美国的东西。”
这场以“互惠”为名的贸易战,120天前在华盛顿玫瑰园开场,特朗普宣布:“今天是美国的解放日!”从那一刻起,金融市场、外交圈、全球产业链,无一不被这位总统的“关税大棒”搅得天翻地覆。
但到了今天,特朗普确实做到了他想做的事——他没有妥协。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贸易体系依赖的,是各国之间不成文的共识与理性。
特朗普不信主流经济学,他只信一个词:“Leverage(杠杆)”。
这是特朗普经济观的核心。他认为,美国市场是全球最有价值的资产,任何国家、任何企业都无法轻易失去这个市场。而只要他敢于“扣扳机”,别人就不得不坐下来谈。
“当你的对手是那个愿意‘射杀人质’的人,局势就不一样了。”一位不愿具名的欧盟谈判官员在接受CNN采访时感慨道。
事实确实如此。
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宫高调宣布“互惠关税”,几乎所有主要出口国都在第一时间递交谈判意向。但起初,大多数国家仍带着侥幸心理,试图通过象征性让步、甚至威胁报复来“劝退”特朗普。
但特朗普很快给他们上了一课:你要真以为我会退,那你就输了。
如果说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关税政策屡屡受阻,是因为幕僚内部的左右掣肘,那么这一次,他的经济团队是“清一色的执行派”。
没有人再像科恩那样公开反对关税,也没有人像姆努钦那样在背后修正总统决策。财政部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白宫政策副幕僚长米勒,还有长期的鹰派纳瓦罗——他们只有一个任务:执行特朗普的意志。
“这就是一支特朗普的团队。”白宫内部人员形容道。
“他几乎把所有人都打服了。”一位华尔街银行高管对媒体表示。
股市曾在“解放日”后经历了2020年新冠以来最大幅度的三日下跌。恐慌、警告、游说,一时间铺天盖地。可接下来几周,美股却稳步回升,企业盈利报告也未如预期那样惨烈。
“我们在每一份财报里删掉了关税影响的描述,没人敢公开说这话。”一位美国制造业巨头的CFO承认,“你一旦把自己放在显微镜下,特朗普会用推特把你点名,然后你就完了。”
更现实的是,大多数企业开始选择“吞下去”——要么默默提价、要么压缩利润,不敢刺激这位坐镇白宫的“谈判狂人”。
不是所有人都看好这场仗。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最新发言中依然语带谨慎:“关税影响的滞后性太强,我们仍然难以评估它对消费者的长期冲击。”
可特朗普与他的幕僚却毫不含糊。白宫经济顾问米兰的一句总结揭示了特朗普的核心思维:“他们低估了美国的筹码,而特朗普知道怎么把这些筹码打出去。”
这个策略并不复杂,却很有效:
单边施压:特朗普以“美国市场”作要挟,逼迫对手就范。
舆论打压:谁敢说话,谁就被点名批斗。
高位谈判:所有协议,特朗普亲自定调,甚至亲自用笔改数额——比如日本的投资额,特朗普现场提了1,000亿美元,日方沉默了5秒,然后答应了。
最终,美方没有达成90天90个协议的雄心目标。但几乎所有达成的协议都包含三项要素:
对美出口仍需缴纳高达15%的关税;
美国产品获得更大市场准入;
对美直接投资大幅提升——不少用于重建特朗普口中的“战略产业链”。
这场战役的最大败者,是经济学界的“共识”。
大部分主流观点曾预测:关税会推高物价、冲击就业、引发报复,最终重创美国经济。
但这些都没有发生——至少现在没有。美国经济稳住了,通胀没有爆表,企业没有倒下。更重要的是,特朗普自己也变了——他变得更像一个“拿到结果的实干家”,而不是一个只会喊口号的政治网红。
他没有改变世界贸易的秩序,但他改变了别人对“美国意志”的想象。
当然,特朗普并不是赢了所有人。美国最大的对手,中国仍在战斗,双方谈判进展缓慢。与此同时,美国家庭在某些消费品上的支出已经开始微幅上升。联储主席鲍威尔提醒:“我们才刚刚开始看到关税传导到消费者层面。”
贸易战是一场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