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错爱10年!股神踩雷亨氏,亏了68亿美元。
8月2日,美国股市闭市后的一个重磅炸弹震惊投资圈: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宣布,对其持有的卡夫亨氏(Kraft Heinz)股份计提高达38亿美元的减值损失。这不仅是巴菲特生涯中又一次“认错”,更是整个“价值投资”黄金时代的一声叹息。股神在亨氏的投资,累计亏损68亿美元。
这笔减值,来自伯克希尔在2015年主导的卡夫与亨氏的合并案。彼时,巴菲特与巴西3G资本携手打造了这家“全球第五大食品公司”,风头无两。
可十年过去,消费潮流早已变了——年轻人不再青睐加工食品,“健康+性价比”成了新趋势。卡夫亨氏旗下200多个品牌,包括奥斯卡·迈耶(Oscar Mayer)、酷爱(Kool-Aid)、芝士酱Velveeta和果冻Jell-O,都显得“太老了”。
伯克希尔账面上,卡夫亨氏持股估值长期高于市场价值,但现在,它不得不低头承认:这不是一时波动,而是“非暂时性损失”。
这已经是伯克希尔第二次对亨氏减值,前一次是在2019年,金额为30亿美元。
这份财报发布之际,巴菲特已明确将在2025年年底正式卸任CEO,交棒副董事长格雷格·阿贝尔。然而,自5月巴菲特宣布退休计划以来,伯克希尔股价已下跌超12%,同期标普500上涨了近10%,差距拉大至22个百分点。
过去20年,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押注”的是巴菲特本人。他的眼光、稳健、耐心,是伯克希尔估值溢价的重要来源。但如今,随着“股神”即将退场,这种溢价正在悄然消散。
投资人越来越不安,他们在期待行动,但伯克希尔一动不动。
更令市场沮丧的是,伯克希尔手握3,441亿美元现金(略低于一季度末的3,470亿),却连续11个季度净卖出股票,也自2024年5月起未再回购任何自家股票。一句话:啥都不干。
这不是没机会,而是巴菲特看不上。“市场被高估,坐等机会。”这是巴菲特一贯的态度,但在2025年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这种“守株待兔”开始让人不安。
除了亨氏,伯克希尔还持有一项“账面高估”的投资——对西方石油持股账面高于市值53亿美元。但公司表示目前无需减值。
而在实业部分,保险业务利润下滑12%,能源部门利润微涨7%,铁路业务BNSF受益于燃料成本下降,利润增长19%。但这些都不够亮眼。
巴菲特曾经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可现在的问题是——他似乎既不贪婪,也不恐惧,只是不动。
值得注意的是,伯克希尔在财报中罕见地点名特朗普关税政策,称“贸易政策变化加速,对几乎所有业务都可能带来不利后果”。
Geico, 美国第四大汽车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虽然有一些改善,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份额持续被对手蚕食。如果关税提高,零部件价格上涨,车险赔付压力还将进一步上升。
这一切,预示着什么?
巴菲特个人的时代在谢幕,连他代表的那种价值投资哲学,也遭遇冲击。当然,这不是第一次。投资者对巴菲特有耐心,但是,对于继任者呢?
巴菲特曾说,“只做能看懂的生意。”而这个时代,他难以看懂。
亨氏的38亿美元减值,也许只是他放下过去的一步。但是:在他离开之前,伯克希尔会迈出新的那一步吗?
附录:
巴菲特是价值投资的大师,但大师也有失手的时候。下面是几个典型案例:
时间:2013年开始布局,期望打造食品业巨头。
问题:消费习惯改变,传统食品失宠。
影响:伯克希尔两次大幅减值,2019年30亿美元,2025年38亿美元,累计近68亿美元损失。
时间:2011年开始买入,2018年减持基本退出,持有时间约7年。
问题:巴菲特看重IBM的企业客户和现金流,但未能预见到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严重打击了IBM的核心业务。
时间:自2008年大举买入能源股,持有多年。
问题: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导致账面浮亏。尤其2014年油价崩盘。
时间:2016年-2020年,巴菲特重仓美国主要航空公司股票。
问题:新冠疫情爆发导致航空业遭遇重创,巴菲特在疫情初期清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