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一则公告引发全球工程界关注:周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正式加盟,担任讲席教授和工学部主任。
这名字,可能很多普通人第一次听说。但在工程软件和拓扑优化领域,周明几乎是“教科书里的人物”。
上世纪90年代末,周明进入美国工业软件巨头Altair,三十年间,他带领团队开发的仿真优化软件,成为波音787“梦幻客机”、空客A380等大飞机设计的核心工具。
一句话:飞机能更轻、更安全、更节能,有他的功劳。
“拓扑优化”四个字,在全球工程软件圈,和周明的名字几乎是并列的。
作为工业软件领域泰斗,周明辞去美国Altair公司首席工程师及全球研发副总裁职务,全职加盟中国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担任该校讲席教授及工学部主任,这位学术与产业巨擘的回归,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制造业的核心领域又迈出关键一步,全球工程软件竞争格局将产生深刻变化。
为什么要回国?
今年年初,周明刚刚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这是全球工程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对任何科学家来说,都是职业顶点。
但就在外界以为他会继续待在美国时,他突然宣布回国,去了宁波一所成立不久的大学。
周明在一次交流中说过一句话:“真正的创新,要在最需要它的土地上生根。”
中国的硬件制造水平已经全球领先,但在核心工业软件上,我们还依赖进口。飞机、汽车、电池、芯片封装……关键设计环节都离不开仿真优化工具,而这些软件的绝大多数掌握在欧美巨头手里。
周明的目标,就是在宁波组建一个世界级研发团队,让中国拥有属于自己的工程软件“心脏”。
这意味着,中国大飞机C919、新能源汽车、电池结构优化等国家战略项目,未来有望使用完全国产的软件工具。
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到德国的博士,再到美国的顶尖科学家,他的人生轨迹足够“国际化”。但最终,他选择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段写在中国。
周明不是唯一一个。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在海外功成名就的顶尖科学家选择回国,不是为了待遇,也不是为了头衔,而是因为一句老话:
“国家需要。”
周明用他的行动,给这句话写下了最直白的注解。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