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巴黎,气温还未完全降下来。
法国经济学家皮萨尼-费里在电视访谈中摊了摊手,说出一句让欧洲政客们不太愿意听的话:“太阳能,我们已经输了。”
这不是一句抱怨,而是冷冰冰的现实。十多年前,德国屋顶上闪耀的光伏板,曾象征着欧洲对绿色未来的自信与雄心。那时候,欧洲人相信,清洁能源将是他们定义世界的筹码。可十年过去,中国企业以规模、成本和完整的产业链,把整个赛道彻底碾压。欧洲光伏企业接连破产,如今再提“欧洲太阳能工业”,几乎是一句空话。
也正因如此,法德两国在部长理事会上听到的,是一份看似残酷的建议:该放弃的,就放弃。
太阳能是典型案例。经济学家们劝说政府,不要再在这些失去竞争力的产业里死耗,而要把资源投入到真正关系未来的地方——国防、太空、机器人、人工智能。
这背后并非“投降”,而是战略上的算计。太阳能板装上屋顶,就一直在那,不像天然气每天都要进口,不会形成新的依赖。与其徒劳无功,不如承认失败。
但与此同时,报告并没有把门关死。相反,它提出:在电池、氢能这些关键技术上,如果中国愿意带着投资和技术一起来,欧洲欢迎,但前提是——要有技术分享。简而言之:想要市场,可以,但要留下东西。
这是一种带着务实与警惕的欧洲式逻辑。放弃看似“体力活”的产业,保卫“心脏和大脑”,同时又不拒绝中国的钱和技术。对中国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会。挑战在于,未来的竞争会更精准,欧洲不会再大而化之地“全盘接收”;机会在于,合作的通道依旧存在,而且更透明:技术换市场,这是摆在桌面上的交易。
如果说过去几年,欧洲在对华政策上更多的是喊口号,那么这次的表态,算得上是一次直面现实的清醒。承认失败需要勇气,选择战场更需要冷静。
只是,这样的算盘能否打得准,还得交给未来去验证。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