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英特尔,芯片老大,推出Intel Inside。不管谁的产品,用了Intel CPU, 就要在产品、包装、广告上贴 “Intel Inside”标签 。
那是Intel的小心思,想成为性能“优异”的代名词。
今天,汽车行业,一个新的故事在上演,主角是中国的企业。
一、德国人的“震惊时刻”
2021年,吉利旗下极氪001上市,续航长、空间大、带点欧洲味。消费者眼睛一亮,奥迪高管吓了一跳。
他们意识到:
不引入中国技术,德系豪车日子难过了。
于是,奥迪和上汽合资,搞出E5 Sportback,用了18个月。
速度、效率,在德国车体系无法想象。电池、电驱、车机系统,智能驾驶辅助,是“China Inside”。
二、全球车企的现实选择
几年过去,越来越多的国际车企选择了China Inside:
奥迪E5 → 用的是上汽的电池、电驱、软件。
Dacia Spring(雷诺旗下) → 用的是东风的电动车平台(卖到欧洲)。
新款电动Twingo(雷诺) → 由中国公司Launch Design帮忙开发平台(在上海搞的)。
大众中国新车 → 跟小鹏合作,用小鹏的电子架构和软件。
福特(计划中) → 在找中国伙伴,用中国电动车平台。
Stellantis + 零跑 → 在海外卖零跑车。
CYVN(阿布扎比) → 用蔚来的底盘和软件,造自己的高端电车(挂迈凯伦标)。
没有强迫,是他们自愿选择。
他们知道,打不过,就加入。
要活下去,就要提速,就得用中国的技术,就要China Inside。
三、从Intel Inside到China Inside不是简单的替代
🆚 Intel Inside vs China Inside —— 简单对比
模式 | 强迫 | 自愿 |
Intel Inside 靠“一颗芯打天下”。
China Inside 靠什么?新规则,AI智能,成本优势,产业链,这是汽车业的基石。
四、时代的拐点:
汽车产业,也曾经被少数巨头垄断。
当电动汽车在中国兴起的时候,没有巨头当一回事。
当拐点到来的时候,潮流已经无法阻拦。
而China Inside,才刚刚开始。
——这一次,轮到世界,贴上“中国方案”的标签。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