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Inside, 中国EV技术正在改变全球汽车格局

牛财金
2025-09-11

1991年,英特尔,芯片老大,推出Intel Inside。不管谁的产品,用了Intel CPU, 就要在产品、包装、广告上贴 “Intel Inside”标签 。

那是Intel的小心思,想成为性能“优异”的代名词。

今天,汽车行业,一个新的故事在上演,主角是中国的企业。

一、德国人的“震惊时刻”

2021年,吉利旗下极氪001上市,续航长、空间大、带点欧洲味。消费者眼睛一亮,奥迪高管吓了一跳。

他们意识到:

不引入中国技术,德系豪车日子难过了。

于是,奥迪和上汽合资,搞出E5 Sportback,用了18个月。

速度、效率,在德国车体系无法想象。电池、电驱、车机系统,智能驾驶辅助,是“China Inside”。

二、全球车企的现实选择

几年过去,越来越多的国际车企选择了China Inside:

  • 奥迪E5 → 用的是上汽的电池、电驱、软件。

  • Dacia Spring(雷诺旗下) → 用的是东风的电动车平台(卖到欧洲)。

  • 新款电动Twingo(雷诺) → 由中国公司Launch Design帮忙开发平台(在上海搞的)。

  • 大众中国新车 → 跟小鹏合作,用小鹏的电子架构和软件。

  • 福特(计划中) → 在找中国伙伴,用中国电动车平台。

  • Stellantis + 零跑 → 在海外卖零跑车。

  • CYVN(阿布扎比) → 用蔚来的底盘和软件,造自己的高端电车(挂迈凯伦标)。

图片

没有强迫,是他们自愿选择。

他们知道,打不过,就加入。

要活下去,就要提速,就得用中国的技术,就要China Inside。

三、从Intel Inside到China Inside不是简单的替代

🆚 Intel Inside vs China Inside —— 简单对比

维度
Intel Inside
China Inside
技术层级
单一核心部件(CPU芯片)
整车平台 + 三电 + 软件 + 智能系统(系统级输出)
价值链位置
芯片是电脑的“心脏”,但整机设计、品牌、渠道仍由欧美主导
中国提供的是“骨骼+大脑+神经系统”,外国品牌更多负责“皮肤和logo”
产业控制力
英特尔控制芯片,但无法主导整机体验或生态
中国技术方往往控制数据架构、OTA升级、软硬件协同,长期可能主导体验
竞争格局
英特尔是“独家技术垄断者”(当时AMD弱)
中国有多家技术输出方(蔚来、小鹏、比亚迪、宁德、上汽…),形成“技术生态竞争”
地缘属性
美国技术输出全球,无政治阻力
“China Inside”面临贸易壁垒、数据安全审查、去风险化等政治阻力
商业模式
卖标准化芯片,高毛利,轻资产
卖定制化平台/联合开发,有时还涉及合资公司、本地化生产、数据共享(更重、更复杂)

模式

强迫

自愿


Intel Inside 靠“一颗芯打天下”。

China Inside 靠什么?新规则,AI智能,成本优势,产业链,这是汽车业的基石。

四、时代的拐点:

Intel Inside的推出, 让英特尔在PC时代称王了20多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独霸与垄断,成就了英特尔,也断送了英特尔。

汽车产业,也曾经被少数巨头垄断。

当电动汽车在中国兴起的时候,没有巨头当一回事。

当拐点到来的时候,潮流已经无法阻拦。

而China Inside,才刚刚开始。

——这一次,轮到世界,贴上“中国方案”的标签。

扩展阅读

A股最强玄学: 谁当股王谁死,“茅台魔咒”为何16年无人能破?

新鲜 谁忘记了二战的历史?罪孽与荣耀,欧洲卡拉斯竟有如此的错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