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国海军宣布: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已经在福建舰上完成首次电磁弹射起飞和阻拦着舰训练。这是福建舰具备电磁弹射和回收能力的明确信号,这艘航母正进入战斗群形成的倒计时。
外媒反应强烈,美媒《战区》直言,这“令人震惊(stunning)”,是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看懂航母的“范儿”,先得明白舰载机怎么起飞。兵者用三幅生活化的比喻,把三种主流起飞方式讲清楚——
滑跃起飞(STOBAR)——“跳台冲刺”
大家见过这样的场景:一架战机在甲板上缓慢起跑,然后加速,冲上跳板,抬头飞起。滑跃省事、不需要弹射机构,但飞机必须“轻装”——不能满负荷,限制了作战半径和作战能力。中国的辽宁舰、山东舰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蒸汽弹射(Steam CATOBAR)——“蒸汽大锤”
想象一下,一把巨锤被蒸汽猛然抽起,把物体砸飞。蒸汽弹射是把高压蒸汽的能量用在活塞/滑块上,瞬间给飞机巨大的推力,将满载战机弹射起飞。优点是能量大,而且技术成熟;缺点是笨重、对舰体布局和维护要求高。美国尼米兹级使用蒸汽弹射。
电磁弹射(EMALS)——“磁悬浮弹弓”
想象磁悬浮列车被看不见的磁力匀速牵引滑出车站;再把这种磁力浓缩成“弹弓”推到极快速度。电磁弹射用线性电机,按需求输出加速度,能够平顺、可调地发射不同重量的飞机,对机体冲击小、适配重量范围广、充能快;但代价是对舰船电力、储能和电力电子系统的要求非常高,系统复杂,可靠性要求严苛。美国“福特”级和中国“福建舰”都选了电磁这条路。
一句话总结:滑跃=省事,但轻装;蒸汽=能量大,但粗犷;电磁=精准可调,但对电力与可靠性挑剔。
常规(燃油)动力 | 核动力 | |
CATOBAR + 电磁弹射(据公开资料为三套弹射器) | EMALS(4 台/4 条) | |
65 架及以上 | ||
结论很直接:福建舰在“弹射”能力上,已经赶超美军;但在核动力和长期远洋持续作战方面,美军还是占优势。
电磁弹射是高科技的“未来方案”,但是它的难题就像一组高墙。美军 电磁弹射的难点:
目标和现实的差距:根据美国海军测试评估办公室(DOT&E)的报告,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系统在2022年的测试中,平均每614次弹射,就会发生一次操作性故障,远远低于每4166次弹射发生一次故障的设计要求,无法投入使用。
系统耦合和维修复杂性:公开报告和评估还指出,EMALS 的能量存储和电力转换子系统采用集中式设计,如果一个子系统发生故障,会影响到多个弹射器的使用;系统维修和故障排查复杂,需要制造方专门的工程师支持,舰员独立排障能力有限。这是 DOT&E 报告中强调的运维风险点,对作战出勤率(sortie generation)构成挑战。
这就是现实:电磁弹射很先进,但是可靠性、运维很复杂,美国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能力的可视化:比抽象的技术参数更有说服力的是“视频+图像”。央视公开的画面,把技术细节变成了公众可感知的事实——飞机在舰上起飞与回收的画面,是最生动的证明。
战术格局的变化:当一艘舰能同时弹射隐身五代机、重型战机和固定翼预警机,航母的作战半径、预警覆盖和综合打击能力会发生质的变化——这不仅提高了单舰战力,也改变了编队在远洋的部署策略和威慑效果。
心理和话语权的改变:测试报告暴露了美国电磁弹射的痛点,中国在短时间内拿下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高战略价值的“项目”,美国从领先者变为追赶者,《战区》很感慨:“福建舰的画面,是今年中国军事最令人震惊的发现之一。”
对中国来说,这才是起点。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