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 许家印苦心经营多年的财富防火墙, 就这样塌了!
9月16日, 香港高等法院作出了一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判决: 委任中国恒大集团的清盘人同时担任该公司创始人许家印个人资产的接管人, 许家印的个人资产被法院指定的专业人士全面接管和控制. 之前, 香港法院已经对许家印名下的资产发出了全球禁制令, 禁止其处置价值77亿美元的资产, 而任命接管人是因为许家印一直拒绝执行法庭的命令、披露资产详情。
这一判决, 让许多富豪倒吸了一口凉气!
许家印的家族信托, 那个数十亿美元、被认为“绝对安全‘的财富堡垒, 被法院一锤击穿.
家族信托为什么会被击穿?
家族信托, 是富豪们用来进行“家族传承”和“风险隔离”的工具.
简单的说, 就是把钱交给受托人, 请他人代为管理、分配, 资产名义上不再属于委托人, 和债务隔离.
香港法院这次明确了一个原则:
"当信托被用来逃债、欺骗债权人, 法律可以直接击穿!''
许家印的信托规模有多大?
他在美国设立了23亿美元的单一家族信托, 两个儿子是受益人, 钱主要来自这些年从恒大拿到的股息和套取的资金。
这是一个标准的信托:
长子定期领利息, 不动本金, 本金留给孙辈;
次子没怎么参与.
看上去想是一个严谨的家族规划; 但是, 香港法院认为, 这笔信托是一个“逃避债务的游戏”.
调查发现, 早在2017年,恒大就埋下了巨额财务的黑洞, 许家印却在此后几年大规模转移资产.
法院认定: 这属于欺诈性转移财产, 信托只是一个'幌子”。
为什么这次法院敢动”信托‘’这个过去几乎不可触碰的堡垒?
背后有四个法律逻辑:
实质重于形式
不管你信托文件写得多么的漂亮, 只看你是不是还实际控制这些钱.
如果你能随意撤销、更换受益人、指挥投资, 那么, 它就是你的钱, 不是信托的钱.
欺诈性转移原则
当债务危机来临, 却急着转钱到海外, 法院有理由认为你是“恶意避债务, 可以撤销信托。
信托独立性缺失
信托要生效, 前提是受托人真的独立进行管理。
如果受托人只是“傀儡”, 信托就等同无效.
债权人保护优先
当大量的债权人血本无归的时候, 法律不会允许一个“纸上信托”继续庇护债务人.
信托不是避债工具,一旦被发现“自导自演',法律会直接当它不存在。
大家可能听过“刺破公司面纱”这个词.
意思是: 如果一个老板滥用公司的结构, 来逃避个人债务, 法院可以直接让他自己还债.
现在, 香港法院把同样的逻辑用到了信托上.
这就是'信托击穿”.
公司面纱刺破, 否认了公司的独立人格;
信托击穿, 则否认了财产的独立性.
两者的共同点是:
只要你用法律形式来逃避债务、转移资产, 法院都能穿透那层壳, 关联到你本人.
香港的判决一出, 清盘人立刻行动.
他们开始在美国、英国、维京群岛等地申请承认该判决, 冻结许家印和家人的资产.
丁玉梅在伦敦的33套豪宅, 被列入冻结名单. 她要向法院申请, 才能每月支取2万英镑的生活费.
同时, 清盘人准备挑战许家印在美国的那笔23亿美元信托.
只要能证明信托设立有“恶意避债'意图, 美国法院也可能判信托无效.
许家印的海外信托体系, 正在被全球联手拆解!
这场“信托崩塌”事件, 是八卦, 也是警醒.
信托合法, 但是不能拿来逃债.
只要动机不正, 信托再巧妙也会被击穿.
欺诈性转移, 后果严重.
无论是离婚转移财产, 还是突击转账到海外, 一旦被认定是'恶意避债”, 全部无效。
全球监管越来越透明。
CRS制度下, 离岸账户早已不再隐秘.
海外信托、空壳公司, 不再是避风港.
真正的财富安全方法, 是守法经营.
任何违反法律和诚信的财富规划, 最后都可能化为乌有。
财富的最大风险, 不是市场, 是动机。
法网恢恢, 疏而不漏!
许家印信托被击穿, 会不会成为中国富豪资产转移的转折点?
牛财金小知识:
CRS制度是什么?
很多富人喜欢把钱转到海外银行、离岸公司或信托来隐藏资产, 母国税务局很难查到.
CRS制度要求各国金融机构(如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定期收集、上报非本国税务居民的账户信息, 然后由政府间进行自动交换.
如果你是中国税务居民, 但在香港、瑞士、新加坡等地开了账户, 这些账户信息会被当地金融机构报给当地税局, 再由当地税局自动传回中国税务机关。